歷史

第一道支流 :蘇丹內地會(Sudan Interior Mission, SIM)
蘇丹內地會是由三位熱心的年青人開始,當時三人中最年長的也只有二十五歲。他們熱切渴望在非洲撒哈拉,向六千萬未得福音的蘇丹人見證基督的救恩。於1893年,他們登陸尼日利亞的拉哥斯(Lagos)。但由於他們未能獲得當時差會的支持(大多數差會認為接觸蘇丹人是不可能的,以及這可能是在神的旨意以外),於是這三位年輕人獨自出發跟從神。

在十九世紀,瘧疾是十分普遍,三人受到瘧疾的侵襲,其中兩人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高文(Walter Gowans)和紐約水牛城的肯多馬(Thomas Kent)都相繼死於熱病。只剩下英國出生的賓罕(Rowland Bingham)回到加拿大的家。雖然他病了,但仍然意志堅定。後來賓罕再次嘗試接觸蘇丹人,然而他再次染上熱病,並需回家休息。縱使賓罕不能親身回到非洲,但他終於在1902年差派了第三支宣教隊伍到非洲。宣教隊成功地在內陸五百哩建立了一個基地——蘇丹內地會(SIM)在非洲的工作就從這個基地展開了。

名字的由來

「蘇丹」原是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特別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介於尼羅河與尼日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創始人的心志和目標就是這蘇丹的內陸,因而命名為蘇丹內地會(Sudan Interior Mission)。


第二道支流:國際基督徒團契(International Christian Fellowship, ICF)

1893年,錫蘭和印度總差會(Ceylon and India General Mission, CIGM)開始在印度南端對開的錫蘭僧伽羅佛教徒和泰米爾印度教徒中間工作。幾個英國人(大衛遜、加拿、馬利士和衛奕信)開始在這個島嶼工作,然後擴展至南印度,橫跨這個南亞次大陸,最終到達菲律賓。

同樣於1893年,一位來自印度潘拿(Pune)的歐亞混血基督徒來到澳洲,找尋宣教士到他的家鄉工作,查理士利富和加宏接受這個挑戰,離開澳洲的家,以潘拿及印度鄉村差會(Poona and Indian Village Mission)的名義啟航。在1968年,這兩條印度/亞洲支流匯合成為國際基督徒團契(International Christian Fellowship, ICF)。

第三道支流:安底斯福音差會(Andes Evangelical Mission, AEM)

在1907年,紐西蘭人佐治雅倫(George Allan)登陸波利維亞,服侍基查印度安人。雅倫的波利維亞印第安差會在以後的日子成為第三支流安底斯福音差會(Andes Evangelical Mission, AEM)。

在1980年代,安底斯福音差會、國際基督徒團契和蘇丹內地會集合人力物力,成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國際事工差會」。每一個組織對這條跨越世界的河流的獨特貢獻,促進了向未聽聞福音的人傳揚耶穌基督救贖的愛的共同目標。

第四道支流:非洲福音團契(African Evangelical Fellowship, AEF)

1998年,非洲福音團契(Africa Evangelical Fellowship, AEF)與國際事工差會合併。非洲福音團契是在1889年於南非開普敦(Cape Town)以南非總差會的名義展開工作,領導人包括有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奧士本太太、史賓莎和頃和佐治荷域,他們的宣教工作從南非的市區開始,擴展至很多其他國家,以及非洲南部的群體。

 

現在

目前SIM已是一個世界性的差傳機構。來自六十個國家,超過四千名宣教士,他們分佈在七十多個國家裡事奉。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表達我們事工,也能反映我們核心價值的名稱--Serving In Mission (SIM)